驱虫药怎么选?为什么必须驱虫?
刚把毛茸茸的小家伙带回家,喜悦还没消散,就被 “驱虫” 两个字搞得头大?别慌!寄生虫不仅会让宠物呕吐腹泻,还可能传染给人类,这份超全驱虫指南,从驱虫时间到用药选择,帮你一站式搞定,新手也能轻松上手。
为什么必须驱虫?看不见的危险藏在身边
你以为宠物不出门就不会感染寄生虫?大错特错!跳蚤能通过鞋底带进家门,蚊子叮咬会传播心丝虫,甚至你吃剩的生肉残渣,都可能让宠物感染弓形虫。幼犬感染蛔虫后,会出现发育迟缓、肚子胀大的症状;猫咪感染蜱虫,可能引发贫血甚至瘫痪。更可怕的是,弓形虫、钩虫等寄生虫能通过宠物粪便或皮肤接触传染给人,尤其对孕妇和儿童风险极高。

猫狗驱虫大不同,别用错了方法
狗狗驱虫重点:出门遛弯的狗狗是寄生虫高危人群,跳蚤、蜱虫、钩虫是三大 “敌人”。蜱虫多潜伏在草丛中,一旦附着在狗狗身上,会吸血膨胀到黄豆大小,还可能传播莱姆病。建议每次遛狗后检查狗狗的耳朵、脚趾缝,尤其深色毛发的狗狗更要仔细。
猫咪驱虫重点:即使是室内猫,也可能通过纱窗缝隙钻进的蚊子感染心丝虫。猫咪感染跳蚤后,会因过敏引发剧烈瘙痒,频繁抓挠导致皮肤溃烂。另外,猫咪舔毛时可能误食跳蚤,进而感染绦虫,排出的粪便中会有米粒状的虫节。
驱虫时间表:不同年龄,频率大不同
0-6 个月幼宠:幼犬幼猫从 2 周龄开始驱虫,每月 1 次体内外驱虫。因为母乳可能传播蛔虫,而幼宠免疫系统弱,一旦感染寄生虫,死亡率极高。
6 个月以上成年宠:体内驱虫每 3 个月 1 次(吃生肉的宠物建议每月 1 次),体外驱虫每月 1 次(经常出门的狗狗可缩短至 2 周 1 次)。
特殊时期:发情期、孕期的宠物驱虫需格外谨慎,孕期前 45 天不建议驱虫,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驱虫药。
驱虫药怎么选?滴剂、口服、项圈各有优劣
体外驱虫滴剂:新手首选!滴在宠物后颈皮肤处(舔不到的位置),通过皮脂腺扩散到全身,能持续 1 个月杀灭跳蚤、蜱虫。注意滴药前别洗澡,让药物充分吸收。
口服驱虫药:适合害怕外用药物的宠物,能有效杀灭体内蛔虫、绦虫等。但部分狗狗会出现轻微呕吐,建议饭后服用。
驱虫项圈:适合经常户外活动的狗狗,能持续 8 个月防跳蚤蜱虫,但猫咪对项圈中的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可能过敏,慎用!
驱虫后注意事项:这些信号要警惕
给宠物驱虫后,别以为万事大吉!观察 24 小时内是否出现呕吐、腹泻、精神萎靡等过敏反应,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并就医。体外驱虫后 3 天内别洗澡,以免影响药效。驱虫后宠物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理,最好戴手套处理,避免直接接触。
另外,定期清洁宠物窝、玩具,用沸水浸泡清洗,能杀死残留的虫卵。家里的地毯、沙发缝隙也要定期吸尘,减少跳蚤卵的滋生。
做好驱虫,是养宠的第一道防线。别等到宠物出现症状才着急,定期驱虫花的小钱,能避免日后高昂的治疗费用,更能守护全家健康。你家宠物第一次驱虫是什么时候?有没有遇到过特殊情况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验,帮更多新手避坑~
相关文章
最新评论